"1999 年12 月 13 日 夜間開始,持續至 2000 年 1 月22 日,一群花蓮的藝文、環保人士、學生,試圖利用海邊自然的素材,表達個人內在的感受與夢想,創作出自然而生動的即興地景,並名之為「看見花蓮海岸」 的環境裝置藝術活動,希望藉由在193 號公路防風林旁的沙灘所舉辦的環境裝置藝術活動,凸顯 193 公路拓寬的非必要性,藉以保留這條美麗的綠色小徑。" [文字摘自:失落與再現— 一個關於東海岸環境史學的行動與論述 /研究生:鍾國風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八月 ] 當時的紀錄只剩下一篇篇的文字與圖像。 (原文版刊於 http://art.ngo.tw/art.ngo.org.tw/2000.html,今已佚失)
存在與命名
文/ Shu Fang
時間彷佛因空間的堆砌而成形
大樓、車輛、手上的食物、螢幕上的影像
無一處是安穩的
我不想坐著 也不想出去
就在我的思緒與腳步的來回間 捏造了一切!
是哪個部落曾經因這片海灘的夜色如此明亮
決定停下遷徙的腳步,在此紮營過夜
是哪個人不再只是因為等候自漁獵返家的族人,徘徊海岸
是被吸引而來
因著那還未被分成海灘、海和天空的神祕
是迷惑而來
因著那還未被分成注視與被注視的眼神
我住在花蓮市下美崙靠港口邊一幢公寓裡, 11樓,14面窗戶,6扇門
樓外壁鋪滿朱紅色瓷磚 整齊地碎裂著…
黑色木桌面上方 就是一大片對著海面的窗口
海面、天空與收音機裡的音樂
不斷地轉換著顏色與造型
我的時間、日夜、季節…
美崙市場旁一家「北海」麵攤
我總挑面對水族箱的桌子坐 14條橙紅色的熱帶魚,28顆眼睛
來回、上下或側面、或直視著進食的我,問著:
「你有看見海嗎?
海呢?
我們在哪裡?
你在海裡嗎?
被裝進透明的水裡,我們看見了前面、遠方和彼此
我們就開始思索、對話,討論如何離開或嚇小孩子…
後來我們覺得被人們注視著真是有趣極了!
那甚至是我們的職責呢!
但是海呢?
海還在嗎?
海…
嗨!那邊又有人在看我們了耶! 快點過去,快…」
早上11點收音機裡,介紹一名美國年青人即將發行的新唱片 專輯名稱叫:「我愛台灣!」
當他以閩南語唱出歌詞時,充滿著自由與真感情 我的喉嚨酸了起來…
我覺得好委曲
為什麼我們在表達對自己土地的愛時,會覺得需要經過別人的允許、認可…
書上印著亡者生前的照片
她目不轉睛地盯著我,說:
「我是真實的,我將永遠存在… 現在從未消失」
2000年即將到來的前夕,朋友們似乎怕遺漏了什麼而陷入一股不知如何是好的興奮,紛紛奔相走告,要為自己、花蓮、這世紀祝賀,不要再面目猙獰的抗爭,不再哀怨自戀的深談…。我們要以溫柔的心、無法預期的創意為我們所居住的家園獻詞—
迎接二○○○年的第一道曙光與月圓的祈福 「看見花蓮海岸」環境裝置展1999.12.31∼2000.1.21
於是一切就發生了,劉曉蕙、溫孟威和溫連心(5歲,劉曉蕙、溫孟威的孩子)、劉曉蕙的父母、林忠石、謝錦鑫、林韋良、鐘寶珠、黃啟瑞、廖人仰、潘小雪、黃錦城、蔣素娥、和她任教的啟智學校的8名學生、2名老師、高淑芳、紐曼因(8歲)、紐曼心(4歲)(高淑芳的孩子)、葉春英和她任教於花崗國中的36名學生、天空畫室的5名孩子(劉曉蕙的畫室)每一個人進入自己的位置,聆聽內心與海岸、時間、生命間深沈的對話與呼喚,並開始搬弄事物,將話語化為形象,試著為自己的存在提出辯解、說法並加以命名(潘小雪語),企圖吸引每一個過往者的眼光與詢問…
發現&紀錄
文/古偉浩
海岸的發現者
海岸的夢與現實
為千禧守夜
曙光中的千禧樂章
海岸的創作人
捎走海岸的人
花崗國中學生作品
海岸的姿態
(古偉浩╱桃園人,一九 年生,一九九七年移居花蓮。)
海岸的禱告
■文╱廖人仰 攝影╱古偉浩
今天海浪好大。
在這裡頭,發生了故事。
一個狂亂的睡衣泳帽人,就在海水潮間地叫喊著:「海沒水,海水來呀!海水來呀!怎麼都沒水……」甚至幾個朋友被叫來了……一起來唷!來唷!快來呀!
上帝看這莫明其妙的玩,於是,叫浪去給他清醒一下。
睡衣泳帽人逃上沙石地、防風林……是連滾帶爬
笑哭著,以「不要」來請求。
清脆的海水在出黑森林時,給這位睡衣泳帽人——吐個海水
睡衣泳帽人莫名奇妙的,口裡一直連吐不出「怎麼會」……「這樣」的站在馬路和整齊被單上,
車燈一來,一來、一去的照過怎麼會這樣的臉, 就這樣的發生了。 平時生活於創作的世界裡,能在海邊集體創作,我當然興奮,何況這次的題目是我們自己訂出來的,應該叫:「迎二○○○年的第一道曙光與月圓的祈福」。這題目正好把自己有限的禱告豐富許多,心想,多好呀!又可做作品,又可祝福人,甚至是個禱告。
海邊生活的第三天,受不了了,想不出合適的題材,在有個回家的理由時,我回家了。過了另一個自己的十天
一個禮拜後的一個晚上,大夥想幫我(了解我)的談話中,眼睛們停在「不知」的身上,不動好久;我終於說出:「我受不了了,原本以為到海邊創作一些自以為是的觀念,但它們(海、風、沙、音)力量太強大,似無聲(回音)的區域或大聲;一直……海浪從很遠的地方爆炸,一直爆炸過來……,我沒能力在這海邊做任何作品。」
說真的,一到海邊就想躺下,在沙石上明亮的沈下來,半暗不明的感覺自己有說說……在活動中淡去,沈入事件的發生.
我的工作之一,是為這些人們土地禱告、祝福,禱告後,我的心總是有個配樂,在這裡我找到讚美的心,祝福的對話(形式)。錄影機成了我的眼睛、耳朵,你們是我那得到刺激的腦們,感謝主,使我們都在裡面。
如果這次題目是讚美與感謝,不曉得會不會比較好;到這裡真的好難做東西,這裡的防風林,海,沙是那麼的自然而美麗,它們只會讓我舒服,我無能帶給它們更美,因為……我無能。
感謝這次的學習體驗,使自己了解我只會讚美主、感謝,在大自然裡。 在這次參與創作中,我找到了方向;我要去唱歌,唱這美麗、有趣的歌給人聽,給草聽,給雨聽……,更要唱給我們的神聽。
(廖人仰╱一九七八年生,復興商工畢業,目前進行紀錄片及實驗電影創作。)
海.一九三號木麻黃
文•圖╱鍾寶珠
生命
生命,無止境的延伸 豆科、木麻黃、馬鞍藤 生命,無止境的交替 在沙地上、石頭縫裡、雜草叢中 生命,靜靜的躺著 踩過 狗、人、車、鳥、蟲 生命, 無止境的繁衍 就在靜寂的夜裡
PS:第一次來這片防風林,就被這裡豐富的生命感動。
聲音
鳥聲、海拍岸的聲、葉掉落的聲 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聲音被鎖住, 生命被凍結 .
看見、聽到、感覺到
風 夜夜 吹我
浪 夜夜 叫我
雨 夜夜 敲我
月 夜夜 照我
星 夜夜 陪我
……日日……夜夜……
PS:每次在這裡露營,夜裡都被海浪滾動石頭的聲音吸引,是一種親情的呼喚。
一棵樹
如果為了砍一棵樹而坐牢,
我願意
當人類進化
懂得尊重不同生命物種
不再以人類為主
為了砍一棵樹坐牢
我會
黑豆與人仰為了作品不小心傷了一棵樹,懊惱的表示怎會沒有聽見樹喊痛
一顆石
拾起一顆石閉上雙眼
獻出我最真摯的心
為你輕輕的祝福
花蓮
海
PS:公元2000年1月1日清晨,一群人迎著晨曦
紀實
陳先生,第一次碰到一九三號道路木麻黃防風林的巡守員,說木麻黃是非常脆弱的,這裡最靠近海邊小棵的木麻黃,都是他一滴一滴水的澆,如同孩子般的照養,大概只活了兩成。他每天在這片防風林巡邏五六次,這樣的日子已九年了,這片樹林就像他的親人。
邱坤明夫婦二人,特地到一九三號道路防風林看我們 ,聊起以前這片沙灘曾經有烏龜上岸產卵過,而且在防風林內常常可以找到很大的烏龜殼,不知何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烏龜不再到這片防風林;這是一個令我們驚訝且難以想像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綠蠵龜?
淑芳即將隨著先生回美國定居,因為這個活動,每個禮拜都帶著兩個孩子——紐曼因與紐曼心來這裡露營,看到孩子與自然的互動,心中將留下在海邊美麗的回憶。
順治皇帝說他常常帶孩子來這片防風林與海邊玩耍與游泳,在防風林裡時間似乎不再重要,只要認真的思考、活著、呼吸。
千禧年的第一道曙光的照耀下,為地球與花蓮環境祈福,每一顆石頭都代表我們最真摯的祝福。海!以不同的型式,在岸邊,讓我們看見了她的變化。生命! 以不同的型式呈現,無止境的延伸向無止境的沙地上。 創作者!以不同的創作形式,看見花蓮海岸。
(鍾寶珠╱一九六五出生於花蓮,實踐專校秘書事務科畢業。曾任南方出版社執行編輯、兒童美術教師、誠品書店兒童繪本區門市部、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總幹事,現為花蓮分會會長、總會副會長。)
看見花蓮海岸 / 潘小雪
從千禧年的第一道曙光到第一次月圓的23天期間(西元2000年1月1日--1月23日),十餘位花蓮的藝術創作者,在花蓮海岸七星潭以北193縣道旁的防風林海岸,舉行了「看見花蓮海岸」環境裝置藝術活動,過程中以環境藝術(environment 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行動藝術 (action art)、表演藝術(performance)等交互呈現,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學形式,結合大自然、生活作息、環境理念,以及當代藝術思潮,創造了屬於花蓮在地的美感與文化想像的藝術形式。 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創作者之間不斷相互激盪創作理念,形成一些極有可能性的觀點,同時也進行了影像與文字的記錄。許多關心花蓮環境以及文化藝術發展的有心人士,認為此活動在無任何經費補助之下,有如此成果,實有再繼續延伸、發展的潛力。

島中之島 — 花蓮
台灣是座島嶼,當她第一次以美感的感嘆命名時是來自海上的觀點。即使到現在還是有人把花蓮叫做「花蓮港」,那是因為在早期花蓮的對外交通是以船隻為主。接近美麗浩瀚的太平洋,但是這裡並沒有發展出屬於這種天氣、濕度、光線、色彩、空間以及這種食物、作息、資源、泥土之下的文化藝術、生活樣貌以及存在價值的海洋文化。因為這裡被自然、人為的力量重重與外界隔絕,形成了一座島中之島,而我們就居住於此。
戒嚴時期,人們不能接近海洋與山,因為它是軍事重地,到處都可以看到『禁止繪畫、攝影、測量』的告示牌。畫家在海邊作畫必定會被海防撕去作品或拉取底片。在學校裡,學生知道新疆的省會是甚麼,蒙古的呼侖貝爾草原在哪裡,但卻不知道自己家旁邊河流的名稱,這裡的人與土地隔閡,錯過潮流,過著近乎停頓的生活,所以花蓮的民主運動、人權觀念發展相當緩慢,落後其他縣市好幾十年。解嚴之後,人們以為可以接近大海大山,但是未經嚴謹規劃與評估的「產業東移」帶來的環境破壞比過去的無法親近更可怕,整個海岸都是消波塊,山坡礦區林立,原住民失去土地,離開部落。人們被迫選擇經濟發展還是環境保護,或者無從選擇,而這兩種價值的辯證,不斷在生活中若有若無地閒談著,或不了了之。然而為什麼選擇經濟發展就不留住青山綠水?為什麼不能兩者皆能成立?這個問題到底在哪裡?——那就是缺乏想像力和創力!
對創作者而言,山河自然是靈感的來源,花蓮優雅寧靜的生活空間是藝術的內涵,不允許這創作的根源被剝奪。對於關心居住人權及環境保護的人而言,更是憂心忡忡。這近十幾年來有一些人會選擇到花蓮來「生活」,似乎這裡有其他城鎮無法提供的特殊力量—毫無遮蔽的大地與海洋、對消逝的時空之懷舊抑或是還未成熟的都市化以致無法精細的控制生活空間與身體所產生的失序快感…等,或解放或平衡原本危危可及的存在狀態。
為存在命名
因此,這個展覽希望能以跨越議題、表現材料與形式來呈現居住於花蓮的創作者之想像力與創造力,提出一種存活觀點與文化想像,呈現自身的存在問題,用藝術的想像為我們自身以及賴以存活的土地命名。如果幸運,我們可能可以照見比較接近這塊土地實存的狀態。
邊界
文/黃啟瑞
海岸邊界 幽暗黑森林 吟唱哀歌
海岸邊界 漫不經心的驅車在花蓮海岸的公路上、手搖窗戶丟煙蒂、停車上廁所,彷彿對於這片土地的邊界,人們已經擁有歷史來前所未有的超理解 我們似乎再沒有像今天那麼地瞭解這片土地過(或說是國土),吹著海風閉起眼睛,腦海裡的Mind Map自然勾畫出地圖輪廓來,從出蘇花公路起,綿延清水大斷崖的三千公尺陡降,立霧溪沖積扇,三棧溪、美崙溪然後依次是花蓮溪出海口、海岸山脈起點、鹽寮、牛山海灣、石梯長虹橋,直直綿延橫亙到台東。 奇萊鼻 �敿幭|在懸崖上的垃圾場坍塌了一堆粉末狀的垃圾跌進太平洋的波濤裡… 依著墾殖的聚落痕跡 (產業、種植、開發、落身居住)、國家權力網絡 等等,現在海邊的視覺死角不再是以往的未知死角(所謂幽暗黑森林 ),而是種種全新地、累積經濟開發的、國土規劃防禦等等重新畫出的「無用」邊界,無用邊界隱在防空壕背後「無人想用」、「無人能用」或者「無人可用」,罩在廢石場裡,堆滿鋼筋混泥殘塊、龜裂輪胎甚至是墳場。於是「無用邊界」結成新的黑森林,在棘刺的軍事鐵絲網後,荷槍士兵一遍遍梭巡、高聳圍牆漆裝著綠色迷彩。
當水璉部落的阿美族長老在進入西元二000年元旦的第二天清晨,拿著檳榔、荖葉、擺好台灣芒以及酒朝著山的方向做祭祀的動作同時,我們才甫從迎千禧日出晚會的喧囂中歇息,在跨年倒數計時 的吶喊後,留給七星潭海邊滿地風吹的垃圾。 水璉 的祭典稱為Pa-havay Vaki,為昔日年齡階層裡的男子向長輩們祈求傳承的意思,「 Vaki伐吉」在北邊阿美語裡是泛指所有男子長輩,「 Pa把」是「給」或「拿」、「havay哈稗」則是「小米」,整句話表面的意思是「請長輩給我小米吃」,當天男子們必須在清晨以前重新蓋好部落的會所(Misa-taruan米撒搭魯安),經歷所有男子長輩的指導以及訓話,年輕人向長者祈求經驗傳承,而長者們一方面向更高的神祉Marataw馬拉道小心謹慎謙卑祭拜,另一方面又肩負教導以及把東西傳給後代的責任,這其中包括部落地理空間知識、軍事建築技能以及傳統文化。所以Misa-taruan米撒搭魯安同時是Misa-marataw米撒馬拉道也是Pa-havay Vaki請你給我小米吃,既是春天的建屋祭典也是奉祀馬拉道並且把所祈求的轉交給下一代。
而我們驅車在海岸,教育以及告示牌諄諄警告我們此是軍事重地、是建築廢土場、消波塊灌漿地、大理石堆積倉庫以及台泥廠房,等閒不得輕易接近,日久了,我們漸漸遺忘海邊的風、礫石滾動以及木麻黃林的松濤聲音,雖然海是如此鄰近卻又如斯遙遠不可及,綿延海岸破碎細窣。 奇萊鼻堆疊 在懸崖上的垃圾場又坍塌了一堆粉末狀的垃圾跌進太平洋的波濤裡… 昔日葡萄牙人才從東海岸驅船過去,跟峽角擦肩而過的時候,用扶著金黃鏤花望遠鏡的右手喊一聲福爾摩沙,緊接著噶瑪蘭的祖先們倉惶地從宜蘭平原走海路、陸路扶老攜幼驚魂未甫地稍在加禮宛平原美崙溪畔停留喘息,剛想在河邊鋤下第一塊地時,旋即又被追殺而來的清兵逼著往南邊四散而去,游擊戰打打停停,噶瑪蘭族人節節敗退,停在海岸山脈的東側吟唱哀歌 。 而今一路下來,海岸矗立起了水泥專用港、國家公園牌樓、亞泥廠房煙囪、花蓮港、紙漿場以及海洋公園,礦石輸送帶從西向東在山腹上挖鑿個洞直直流通到海邊的港口貨輪上,燃煤的發電廠日以繼夜燃燒著淒暖的紅光,東北季風把煙塵盡數吹進清水大山裡。 百合從奇萊鼻的懸崖峭壁上凋謝了,又坍塌了一堆粉末狀的垃圾跌進太平洋的波濤中… 阿美族的青年到都市做模版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太魯閣部落裡的獵人不再上山打獵了,海邊駐防的年輕男體在東北季風的冬夜裡荷槍淋雨,而落居的外省榮民住在木板塊堆疊的海邊小村落裡在特定假日插國旗、唱故鄉常熟的歌,這是花蓮海岸的邊界。千禧年,有人出來選總統,沒有人談到要為島嶼東邊海岸的邊界做甚麼,七星潭外海的飛旋海豚們仍舊嬉游跳躍流線身影,飛魚以及鬼頭刀一年一年追逐著吃與被吃的迴流週期,討海人辛勤拖拉網罟,花蓮的海,一則有關美麗以及失落的傳奇。 而這片美麗與失落,我們終究不得聞見了,正如被荷槍吆喝倉惶逃離的太魯閣族老弱婦孺們摩肩擦踵,連最後被日兵刺進身體血流的那一瞬間驚呼,都已經被一次又一次拍打立霧溪畔的海潮湮蓋了,相較於亙古大山與海洋,蘇花斷崖拔高三千公尺直直落入太平洋,我們僅僅是那麼的如秀姑巒數千萬計上溯而游的蝦虎魚苗般渺小,我們只是那麼的渺小‥‥‥ 但是又一堆粉末狀的垃圾,從奇萊鼻的懸崖峭壁上坍塌跌進太平洋的波濤裡… 幽暗黑森林 在水璉的「Pa-havay Vaki把哈稗,伐吉」的祭典裡,祈求「Vaki伐吉」長輩們給我們小米,長輩們轉身虔誠地向Marataw馬拉道奉祀祈求,神祉馬拉道掌管戰事、田野種植、山林狩獵同時也是Vaki們親切般的長輩,祝禱的Vaki們再回頭把他們傾聽到的、學習到的傳承給我們,Vaki們此時是Vaki,同時也是Vaki Marataw(翻譯為馬拉道叔叔好了)的晚輩,所以一方面祈求神祉賜予,一方面把他們得到領會的傳給晚輩。
今天我們的「海岸邊界」,一如前述的是「無人能用」、「無人可用」和「無人想用」, 在國家機器圍出來的「界」裡,海岸被歸屬給林務局、國防部、水利局或者內政部,再轉包給縣、鄉市政府以及當地管理員,海岸的防風林稱為保安林,等閒人尤其在夜間通常不允許逗留,再則我們築海堤、丟消波塊,一塊接一塊連綿整片蜿蜒海岸,並且架設高功率探照燈塔。 迷彩裝的軍人們寒風在夜裡,靜默傳遞著唯一暈紅的煙頭取暖 遊歷世界各地的人回到花蓮,說花蓮的山水真是絕頂的漂亮,生長在花蓮的人們狐疑著眼神兀自不信,就這一片海而已,同樣的藍同樣的白雲從小到老也沒有改變過,遊子們魚貫地出走到異鄉後再回頭,異鄉人一看眼就注定留下來,但是海岸仍然在變,一天天在變,從我們的奇萊鼻變成垃圾場、花蓮溪口變成工業區、鳥踏石漁村淹沒到水泥港區裡,現在的我們留給後代的人是甚麼?Pa-havay Vaki ?請Vaki伐吉給我們小米、給我們訓誡?海的邊界被圍上鐵捲網、築起綠色迷彩高牆,沙灘上就開始被丟棄針頭、酒瓶碎片以及一隻隻狼狽狀奔跑的流浪狗,黑森林逐漸陰森幽暗‥‥‥ 黑森林逐漸陰森幽暗,Pa-havay Vaki 把哈稗,伐吉,當絕美海岸慢慢地因為港區興築而改變了潮流水文,南濱海灘快速地被侵蝕褪後,我們著急的丟下水泥消波塊企圖喝止,看著土地溶解到海水裡,沒有人認錯,一粒粒水泥製品挖開更多的山林與幽谷,機器以及輸送履帶直接穿過中央山脈的肚腸,為了燒製水泥,我們到海岸山脈拿黏土礦 ,在和平剷平整段的大濁水溪河床,並且燃煤蓋電廠,季風起的時候,煤渣煙塵將從溪谷直直灌進南湖圈谷、清水大山裡,40餘種台灣特有種原生植物 會像奇萊鼻百合花般枯萎,接著我們重複把水泥拿去灌成消波塊,重複地丟到水文錯亂的太平洋波濤裡。 到時候後代的人向我們祈求,我們給甚麼?Pa-havay Vaki 把哈稗,伐吉,我們的政府和財團不為美麗而傳奇的海岸?千禧年,人民作主選總統,哪個總統能夠給我們小米? 吟唱哀歌 唱起海岸的哀歌,一遍又一遍,在島嶼西岸唱完之後,我們開始吟唱東海岸。 奇萊鼻又一堆粉末狀的垃圾坍塌落進太平洋的波濤裡‥‥撲窣撲窣,紙漿場的廢水把溯游而上的烏魚變成臭鹹魚,北邊的阿美族人花錢買魚、挖水坑舉辦捕魚祭 ,太魯閣族的獵人再沒有山林馳騁,到時候高壓電塔通過太魯閣閣口,魚貫如同當年被欺壓逼迫的噶瑪蘭族移民潮。 年老的巫師們坐在漁港的大卡車彎道邊,祭酒敬祖靈。 飛機起飛了,千禧年,總統候選人在天空向我們招手,海岸遠遠望去仍然一片蔚藍,三棧溪、立霧溪沖積扇、清水大斷崖,葡萄牙人當年失口感動喊出福爾摩沙,如今,不再有小米‥‥‥
附註
◤1 奇萊鼻為花蓮市郊東岸突出的天然礁石峽角,花蓮舊稱洄瀾,有人說取其河川奔流入海波瀾壯闊的意思,另有人說花蓮其實本字是「花連」,也就是花花相連,根據早一批移民的說法,在蘇花公路未開發之前,從宜蘭來的人必須乘船從南濱的海灘搶灘上岸,往往經過奇萊鼻峽角時,會見到滿峭壁的百合花盛開的景象。(��
◤2 沿著北花蓮的海岸,從平行於中央山脈的三棧部落海岸開始,目前僅有依次為嘉新村、康樂村等小型式的榮民社區,聚落目前規模維持七八戶到廿戶不等的景況,而且人口逐漸老化稀少。由於土地因為海風長年的侵襲種植不易,因此當地的農作以玉米、地瓜(芋頭蕃薯)、木瓜為主,近年來新城農會輔導農民們種植高經濟的淮山山藥。
◤3 花蓮的國防軍事由佳山基地、美崙山一直延伸到七星潭南北,分別隸屬於花東防衛司令部、防砲以及野戰單位、花東海岸巡防司令部、海巡部雷達哨,加上空軍花蓮機場、防砲單位、海軍雷達站等等,花蓮的海岸線大部分面積幾乎布滿中華民國的軍事部屬。
◤4 所謂幽暗黑森林是相較於中古歐洲的古堡領地之外的神秘森林地帶而來,在歐人的童話神話文本裡,懷著對於黑森林深度的戒慎恐懼,因此許多童話裡舉證歷歷地指出,禁忌的地帶有糖果屋裡的雞皮大鼻子婆婆、扮裝的紅帽大野狼以及靡聲魅惑霧港水手的歌聲人魚……,我們存有對於未知世界的無知恐懼,並且急著噤聲鼻指出連綿的山巒、一團黑色森林或是礁石遍佈的海域是禁忌不得之處。
◤5 1999年最後倒數計時,花蓮市公所在舊中華國小舉辦巨星迎千禧晚會,早在這之前,林森路與尚志路橋結滿了耗資兩百萬元的細碎燈飾,當天晚上,縣政府在七星潭停車場同樣舉辦了大型晚會以迎接隔天的千禧年第一道日出,動用四根大柱的水銀強力照明燈、上百名警力維持交通,現場仍然被擠得水洩不通,寸步難行。
◤6 水璉為東海岸牛山以北的阿美族部落,舊名ciwidian知威里安,意即佈滿水蛭的地方,1998年水璉當地居民以及長老們共同組成「反火力發電 牛山設廠自救會」,結合花蓮當地環保團體、藝文人士共同為維護生存環境以及後代子孫生計資源而奔走努力,隔年花東火電投資威鯨公司因為票券以及環境評估無法通過,撤銷興建。
◤7 以往奇萊鼻密生草海桐以及台灣百合,現在縣政府把垃圾處理場設置其上,美其名為處理,但是只是將垃圾堆置其上,所謂搬運垃圾新造山,之前從海上望來都可以看到垃圾如瀑布般傾洩落入海洋裡的情景,土生土長花蓮甫因癌症逝世的前花蓮環保聯盟會長陳文蘭老師,畢生心願之一,即是看到縣政府認錯,將奇萊鼻恢復舊觀。
◤8 目前噶瑪蘭人居住的地方僅有東海岸的新社、立德、樟原、三間屋等一帶,僅有少數人能操一口流利的噶瑪蘭母語,其餘多在歷史以及遷徙的過程中隱姓埋名而逐漸沒落。
◤9 海岸山脈西側月眉以及東側水璉一帶,盛產黏土礦層,根據水璉當地說法,其所產的黏土有兩種,一種可以作為磚燒,另外一種質地細密色澤黝黑,適合燒製黑陶作品,目前台泥與亞洲水泥公司分別雇用為數眾多的砂石司機在海岸山脈的產業道路裡穿梭,開採以及載運黏土礦石,之前台十一線的拓寬工程造成當地土石流問題,有人證實與水泥公司的黏土礦取得超挖有關。
◤10 南湖大山與清水大山目前是世界植物界已知涵養孕育台灣原生特有種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多種稀有植物名列世界自然資產,其中包括南湖山區24種(稀有種13種),清水山18種(特有種10種)。但是由於和平水泥專業區的興建,縣政府不顧國家公園管理單位的建議與反對通過環評,允許台泥公司在和平地區興建燃煤火力發電廠,每年東北季風從和平上溯大濁水溪灌進南湖圈谷與清水大山豐沛的水氣,如今即將挾帶更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懸浮微粒,滋養眾多的特有種植物。
◤11 每年的五月,北邊的阿美族人會在海邊或河邊舉辦捕魚祭祭典,稱為Milatis米拉帝斯,在花蓮的河川還沒有興建成水泥堤防以前,阿美族人是利用傳統的九芎木綁扎成束的方式放到河裡做成河川魚類的棲息地,時間一到,年齡階層中的男子們會號召以竹蓆圍住驅趕的方式,捕得「人工魚礁」內的魚,目前這樣的「生態漁法」只在光復的馬太鞍部落仍有存留延續,花蓮北邊由於紙漿廠排放廢水以及畜牧養豬、工業廢水,逐漸地連在河裡灑網捕得的魚,已經沒人敢吃,套句Vaki所說的:很Vansis香,真的很香,有蘿蔔乾的味道。現在的Milatis米拉帝斯多是從壽豐養殖場購買整車的吳郭魚放到挖好的河裡之後,再由族裡面的男子撒網捕捉。
現象•新詩二首
■製作•文╱謝錦鑫 攝影╱鍾寶珠
現象
乍然間 天地一片昏暗
比夜還沈,只剩那一抹
泛著銀白色光芒的 海!
冷冷的拍打著 我的心……
我的心 正在等待
等待 晨曦乍現。
看見
我是
一隻冬眠的
冬眠的蟲,
靜靜的蟄伏 蟄伏在
溫暖的沙丘
無視於寒冷的北風
狠狠的吹向
蕭瑟枯黃的木麻黃林
無視於 在寒風中抖擻的 你!
天 越來越黑 風
越來越勁!心, 漸漸……
漸漸的冷 冷得像那
那位小朋友手上的冰淇淋。
聽!你聽!用你的心去聽
你會聽見 一陣微弱但充滿生命希望的
腳步聲 緩慢的
慢慢的把纖細的足上那 纖細的趾頭
向沙灘的深處探尋 探尋深藏地底的
熱源 要把溫暖
要把溫暖透過趾間
傳到地面。
啊 我 看見
看見一叢一叢 綠色的小小
小小身影 緩緩的向沙上世界
張開 張開 張開
充滿好奇但怯弱的 眼睛
透過那不知名的長方形銀白物體
看見了……
你。
(謝錦鑫╱一九六一年生,一九九二年起從事石雕專業創作。)
神秘的居所
■製作•文╱蔣素娥 ■攝影╱古偉浩
看見
只要閉起眼睛,隨著紛亂念頭起舞的躁鬱之心會漸漸的止息,呼吸的節奏也會變得深沈規律,放鬆的肢體沈浸在緩慢起伏的氣息中。當你回歸到內在時,感知覺受開始甦醒,冥思的精靈長著翅膀,帶你開始去翱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卅一日夜晚,防風林的海灘前豎立著一塊方形白布。小雪、錦城播放著幻燈片,介紹「看見花蓮海岸」裝置藝術的創作者。瀰天舖地的黑色背景,閃爍的光束在每個人的眼睛?巡邏。我看到自己的畫面是雙手摀著眼睛說:這樣比較容易看見。原來我不自覺的身體動作正悄悄地寫下作品的暗喻:::。)
飛向海岸,藍白的線條斷續地追蹤著你,馳過墓地,死亡的顏色看著你,然後衝入木麻黃的狹長幽深軀體中,一九三號道路伸出手臂指引著你。車窗外從天而降的落葉輕盈的旋舞著,悄悄地、悄悄地、落下,落下。感官被落葉靜謐悄然無聲的旋姿震懾,如此安靜,如此交心,如此幸福。 緩緩前進的車子右窗,會出現一抹弧形的藍色海灣 ,驚喜的心正要跳躍,瞬間又沒入木麻黃的狂亂光影中。一九三?、一九三?、一九三?、一九三?、1╱2、::路邊一塊招牌左側寫著鳳凰山莊,右轉,一片大藍冷不防地圍向你::。
每當我在教書工作中倦了、累了,總是愛閉上眼睛,想著一九三號道路上的總總線條光影,以及在這條路上獨自開車時所感受到的寂靜之美。這都是因為一九三防風林的裝置藝術||看見花蓮海岸的活動。被大自然感動的我,再次經驗、看見、成就了心中神秘居所的裝置。
風
坐在花蓮一九三防風林的海岸,感受到眼睛被海刷藍,鼻息被風灌滿,光影的移動佔據了所有的心思,被海岸看見的我,在大藍海天中漸漸消失,迎面撞擊的白色泡沫不斷淹沒正要奮起的思維。啊!感官慢慢甦醒過來,我成了客體,被感動的客體,被要求的客體。不自覺中一首詩誕生了,如葉片悄然落下,翩翩起舞.......
海的顏色刷藍了眼睛
被看見的我
風的紋路灌滿呼吸
被輕吻的鼻息
光的線條穿梭身軀
被窺伺的情欲。
啊!
想像如風
創作如光
在習習風動中 靜默
在光影幻滅中 存在
感覺如浪花翻滾,喃喃絮語的感官在蔚藍海岸的澎湃潮聲中悸動。
當我完成這首詩的意象後,我開在札記本中寫下我的教學活動設計:風的顏色。我要讓高職啟智班的學生感受到風的顏色,風的情緒,再從風的情緒感受到海的情緒,然後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而能夠去感受才是一切學習的開始。因為沒有感受的學習,就沒有深刻的記憶,沒有深刻感受的記憶,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發現自己,發現生命,要從感受中起航。
二○○○年一月七日,我和陳文進老師帶著七位學生及五顏六色的布條要在防風林的海岸表演行動藝術。果然祈禱中的東北季風兇猛地刮起,七彩的布條如虹彩般在空中翻飛,小雪和錦城在風起雲湧的環境中,不斷湧現創作之光,協助我們與風共舞。我們在自己行動創作中看見了風的顏色,因為看見了風的顏色而又再一次的看見了花蓮海岸;風的顏色是為花蓮海岸再次命名的符號象徵。在創作的過程中,人和大自然來來回回的互動對應,互為主體。就如韓國詩人金春洙(一九二一)寫的詩:
花
我沒有呼喊出名字以前,
它只是
一個物體。
叫了名字
它才
成為一朵花
叫我吧!
用適合我顏色和香味的名字。
像我叫你一樣。
我也會走向你
被你擁有。
我們都希望成為某些事物
你對我,我對你
希望互相成為永恆的意義。
從這首詩不禁想起啟瑞寓意深長的解說著「看見花蓮海岸」的意義,就如同澳州原住民的祖先是如何藉著吟唱,為其土地上的所有物命名,吟唱的痕跡就是他們生活的版圖,而後世子孫也要透過再次吟唱的形式,把歌之版圖的土地情感再次喚醒看見。「語言是存在的住所」——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客觀存在物是經由人以語言加以命名,才真正存在於人的認識裡。
在靜默的冥思中感覺到自己的感官被大自然療癒,凍結的心湖開始流動,詩的語言從感覺的悸動中流瀉,然後再將此抽象思維轉化成我的教學活動設 —— 「風的顏色」行動藝術中表現出來。當活動結束後,從錄影帶再次觀賞活動過程,又將具體的身體表演形式轉化成一首詩的冥想……。
看見花蓮海岸 —— 風的訊息
空氣中浮動著起起落落的鹹濕氣息,
隱約的節奏,
搖搖晃晃,
陷落在沙灘凹陷的腳印下;
四方吹來的重力,
拍打著身體的每一條經絡,
被遺忘的感官啊!
要開始旅行。
啊!感覺如風,
張起五顏六色的網,
憤怒紅 望慾白 嫉妒紫
打滾狂翻的情緒浪潮,
墮落在鬱鬱大藍海岸。
啊!感覺如風 黃藍灰紅橘紫綠。
風的線條 風的容顏 海的情緒
啊!想像如風 創作如光
繆思如沫拍岸吟唱
綠光的訊息 沙
在一九三防風林的海岸創作裝置藝術時,常看到曉惠、孟威、小雪在海岸穿梭沈思,當心念啟動時,他們展現唯我獨尊如國王般的神聖氣質,但有時又如奴隸般的聽命藝術之要求,卑微地服膺神秘的呼喚,不斷地在海灘上做著苦工。然而在這樣的氛圍中,我也開始感受到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間,海洋喘息的鹹濕氣味,在北風狂嘯張揚之舞,不斷地逼視著你,向你展現、要你傾聽。二○○○年一月九日下午,我、紐曼因(8歲)和紐曼心(4歲)坐在一九三防風林的邊界,選擇了一株視野極佳的木麻黃樹下靜靜地對話。我們感受到風輕輕地拂過面頰,陽光燦爛地在海面搜尋記憶的寶庫,左側凹陷起伏的沙丘長滿了野草和白色小雛菊,鳥兒驀然從草叢中竄起穿越思維的邊界。大自然呼喊著我們,命令著我們,被感應的心要起來行動呼應它。紐曼因和紐曼心要我為他們記錄此時此刻的想法。
(紐曼因)
這裡好安靜
在安靜的地方
感覺空間比較大
嗯! 還有想像力
嗯!這就是神秘的地方
× × × ×
聽到鳥、海的聲音
真好
真像天堂
還有在外面吃餅乾 喝水
多享受日子啊!
這真的是個神秘的基地
我可以感覺的出來!
(紐曼心)
這裡很像一個小島
住在島上很舒服
大人和小孩
都可以爬樹
還有要改變這個島上
把它變成一個神秘的基地
孩子的詩心讓我聯想到波蘭詩人米洛舒(Lzeslaw Milosz,`一九一一)的(禮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裡做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擁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我曾遭受的任何惡禍,我都忘了。
認為我曾是同樣的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我沒感到痛苦。
當挺起身來,我看見藍色的海和帆。
我竟然在一個偶然的午後,面對大海坐在木麻黃樹下沈靜的冥思,感受到精神的解放和心靈的自由;這純淨的幸福感教人忘記城市居住的醜陋,忘起身而為人——終日尋求為己所用,為己所得的框架視野而出賣了自我靈魂的鬱悶。我拿著圓鍬,一鏟一鏟的將沙畫出波浪的漣漪,原來繆思所在的地方,也是靈魂安居的住所。而想像、創作是長著翅膀的彩蝶,它棲身在我們靈魂的深處,一路唱著無言的歌,永不止息。 神秘的居所呼喚著我,要我為它感動,為它歌詠,為它行動。在花蓮的海岸,我們插下秘密的旗子,我們燃燒火河的願景,我們也種下希望的種子。
啊!一九三防風林
輝煌而冷靜
■文╱潘小雪 圖╱古偉浩
為自己的存在命名
從歐洲回來,便立刻加入「看見花蓮海岸」環境裝置藝術活動,這活動沒有任何經費,沒有嚴密的規劃,也沒有什麼國際大藝家同台演出,只聽了兩、三句感人的話就參加了,因為我體會到這兩、三句話包含對土地的痛,對時代的惶惑,以及個人存在的卑微。還有什麼比這些更真實的呢?在這狂亂的時代,只能靠創作還原自己,並為自己的存在命名。
在藝術家的筆下,創作是如此嚴峻而又痛苦的工作,與作品呈現出來的歡愉、寧靜大不相同,藝術家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洪荒中,嚐試為每件事物命名,為他自己的存在創造觀點,他必須保持活躍的心靈與創造的喜悅,萬事萬物在他的解釋下才得以顯示生命的真義,以及他個人的尊嚴。我常這樣想著。
花蓮海岸,太平洋波瀾壯闊,一九三道路優雅寧靜,沙灘背後的木麻黃,細緻如思緒,遙遠的群山重重,雲朵奔騰追逐。我穿梭其中,讀書、思考、創作,整個世界是如此輝煌而冷靜。
人•詩意的居住
幾個朋友與我合力建造了一個透明屋在沙灘上,背後是整片的木麻黃。在透明屋內,視覺穿過兩棵樹便是寬闊的沙灘以及浩瀚的太平洋,在眼睛轉動一八○度之內都是明亮的大藍。天氣好的時候,早晨許多漁船忙碌著,偶爾順風時,可以聽到馬達的聲音以及船家之間用擴聲器清楚的對話。白色的賞鯨船來到眼前折回花蓮了,有時候地平線上突然露出一艘靜止的大船,於是大海立刻呈現詩的意味,像日本作家所說的「南國風情」。
海浪無時無刻從四面八方向我奔騰而來,但從不曾來到我眼前。黃昏無人的時候,木麻黃的影子全體從我的背後伸向沙灘,直到海浪撞擊的地方。在這裡,狂風與烈日一樣明目張膽,尤其是寒流來襲的第一天,海被激怒,森林開始騷動,只有沙灘忍受著一切。我坐在透明屋內,對於自然的一切一覽無遺,我發現我是如此著迷於這種觀看 。
人,可以詩意的居住嗎?現代人的生活是把詩意和居住分開的,我們一方面以為詩意只是詩人的事,或藝術家的事,不是生活、居住的事;另一方面把居住、生活看成是勞作的活動,生活只為了活口,而不是詩意的活動,只有工作以及疲憊地休息,忘了真正的存在。生命在消耗,大地在踐踏,技術的白晝是世界的黑暗,人對物質和名聲的瘋狂追求,這在根本上背離了人的居住本性。德國當代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詩意的居住就是使人進入大地,從屬大地,拒絕掠奪與征服,拒絕成為工具。
在花蓮,人們經常被迫選擇經濟發展還是美麗的山川自然,或者根本無從選擇,環保團體被扣上反經濟發展的帽子,充其量只是個人的懷舊情感而已,而經齊發展則是現代化的象徵,是生活持續富有的保障,然而這一切卻使人強烈感受到世界之暗。
自然中的神秘經驗
我們來海邊創作,說是一種環境藝術,有時也自稱是「藝術家」,但是,創作、藝術、藝術家是多麼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太偉大而同時是模糊含混的,我們最好什麼都不是,如此才能與真實照面,保持驚嘆。面對自然,除非力量與它一致,否則都只能描述它而已。早期的地景藝術用科技動力移動大地,色裹自然,立起人類理念的紀念碑,讓自然如人類所期望的那樣。然而,自然的神秘非人類所能想像。李察龍的作品最能表現這種大地與人在瞬間相互神會的經驗。他一面旅行,一面藉著自然給他的暗示,創作出神秘的作品,這些作品如此與大地一致。
在海邊的二十一天裡,我的感官知覺在某一天的觀看之後,變成全新而閃亮,與在文化中的不純粹大不相同。起初是在透明屋內閱讀Merleau-Ponty的知覺現象學,並且深思著,但是,思惟與事物是如此的隔隔不入,外面的光、色彩、質感、空間不斷侵入,它們如此真實、豐富,充滿活力與暗示,而思惟是如此孤立、絕對,暗淡而沒有質感。當我閤起書來開始觀看大海,此時才發現今天出大太陽卻刮著強風,如此活躍與規律,我一分一秒逐漸沒有意識而變得非人性,我的感覺就像海一般的顏色,風一般的透明,我的身體是一個純物,我的觀看與海一樣觀看,我的傾聽與風一般傾聽,我的碰觸與沙的碰觸一致,這些都只在一瞬間而已。 第二天開始,我全神貫注的寫生,那些畫拿回家掛在牆上,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到牆上看自己的畫,看到自己的激情與內省,也看到我在自然中的神秘經驗。
留幾首歌在七星潭
製作•文╱劉曉蕙 攝影╱古偉浩
我為自己策畫了一個展覽,還邀了一些朋友參加,在花蓮的七星潭海岸,蔭鬱的防風林裡,我們營造了一個藝術時空與世界對話,每天,這裡的海風都很飽滿,太陽有時赤熱有時虛弱,入夜和清晨時分,我經常從軀殼裡抽離,彷彿如靈體出遊。 好多次的黃昏到夜,我在海岸中躺臥,天空是一幅巨大的星象圖,籠罩地球和我,彼時,我感覺滿足和安然,我知道那些不可知,還未觸及的世界中,我也佔有一席之地,我睡著又醒,身體已陷入沙石中,風只從鼻樑上飛掠,我的兩顆鑲嵌在海灘上的眼睛,一直向上漂浮並唱歌。 眼睛在海石堆中眨巴眨巴,生出無數的浪花,浪向海際天際推送,島嶼都被振盪並軟化,她們的痛裡有無比的快感,是這樣才保有生命的喝采,活潑的蟲鳥和花草正在島上漫延,風也鳴唱著漂渺的歌,我死了又復活,真誠的笑著和哭著,並擁抱那令我懊惱已久的人和土地。 這時代,星星全被編號送進廟宇和教堂,對這些事,我只能哭喊著不要,科學和理智扼殺了我如火般的情感,別對我說她不重要,不重要的東西不會在這世界活這麼久 ,她一定很重要很重要。 一早,當我抬手向天,卻發現手腕被太多的歷史綑綁,十根手指頭在空中揮舞著,活像十根互相舔食的舌頭,令人作噁。
炙
我知道,我已經受傷許久,但我還活著,並掩飾得像一個完全向陽的人。 我的笑容好虛假,言語裡是好多誇大不實的花朵,腦子裡裝著高掛的紙月亮,內臟塞滿了消化不下的食物,呼吸是污濁的烏雲,四肢永遠在忙著收拾殘局,鏡子裡的人影在日光燈下慘白得很。 活得不夠熱情是原因,不夠熱情謀殺了一切的巧合和悸動,我多麼希望治癒,卻找不到方法,誤打誤撞,留下更多的痂和疤。 我多麼需要治癒,手摸著口袋裡的藥卻不想吃,那些淺見的蒙古大夫,怎麼知道我的毛病不在肉體而是靈魂,我決定自己療傷,用我的動物性的本能和造物者的力量,冬天的陽仍具威力,我匍倒沙地,光穿透我所有的毛孔,人成透明,連影子都是多餘。
火河
「從上游漂流下來,我覺得混身炙熱,河流已被燒成火焰,痛苦是唯一存活的感覺」。 展場有一條小河溝,雖散放著各種腐臭,那裡的景緻卻是我最心愛的地方。 沿著河溝,我也掘了條溝渠,從防風林到海浪拍打的地方,且測算來可能有一百公尺,渠裡鋪滿木麻黃的落葉,有一天黃昏,我燒了它,從林子向海,落葉裡藏了爆竹,劈嚦啪啦,像一場玩笑。 活著是一場玩笑,我選擇活著,活在此時此刻地,是什麼吸引著我再活,我終於懂,就似我愛展場的這條河溝,豐富是它的樣貌,而我不忍自己生命的貧乏和單薄,於是投身向它。
爆浪
一場營火的聚會,一個年輕參展者感受,給我一個震撼 —— 我每天聽著這海,浪一直在爆炸。 冬夜的海,根本就不近人情,在帳棚裡睡著,浪一直來一直來,除了暴烈的吼聲,海灘也在撼動。 一直以為浪是屬於海的,沙石是陸地的,雲和星是住在天空,而我是一隻那裡也去不了的獸。 還是一隻那裡也去不了的獸,但這次的長時露宿海邊 ,讓我感受了海和陸地,陸地和天空的交界處並不是斷絕 ,不是分離,不是你是你的,我是我的。 還是一隻那裡也到不了的獸,但同時我也坐擁了一切的限界和時空的交隔。
浪來了
暴烈的脾氣把我粉碎
被肢解的軀體
散落在顫抖的沙灘上
爬行許久
還在爬行
我終於為自己辦了一個展,在海邊,還邀了一些朋友,在那裡我吃和睡和工作,並唱了幾首歌,生活的浪花正拍打我的腳踝,當月圓之後,展覽結束,朋友散盡,營地撤離,除了沙裡的灰燼,空中還飄流幾首唱,給星際的星群們。
(劉曉蕙╱一九六八生於台北,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現為兒童美術教師,定居花蓮。)
凝視上帝的風景
製作•文╱溫孟威 攝影╱古偉浩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約有三十幾個人零零落落地坐在沙地上,他們搬來了發電機,所以這個平時無人的沙灘有了燈火、電視機、收錄音機、幻燈機,已經有幾個人捲縮在睡袋裡,收錄音機正放送出一位女性的聲音,她談她的成長、工作、生活、旅行,在兄長的自白之後,她突然意會到自己話中的含意,她說:「原來我最想要的就是自由與孤獨。」
他獨自一人走在木麻黃的樹林裡,遠遠地傳來海浪拍岸的聲音,我們有可能處在全然的自由與孤獨之中嗎?從所有的社會制約中解脫。關起房間的門獨自一人,那裡有孤獨嗎?
要發現這個世界的真實,我們的心必須是全然自由的 ,不然我們看見的永遠只是二手貨,二手貨只能看見二手貨,只有真實的人,才能發現在幻象之中的真實世界。
遠方響起了炮竹聲,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二○○○年一月一日
大海是灰藍色,東方的天空仍有沈重的雲,可以看到曙光嗎?
大部分的人昨晚只睡了兩三個小時,但是日出仍是令人興奮的,在人群之外有一個孤獨的人影,她時左時右的走著,她在海潮線的邊緣散步,偶而,稍不留意大海就會弄濕她的鞋子,她曾是一位大學教授,但今天她像孩子一般與大海遊戲。
人在風景?是顯得如此地蒼涼。
覺知自己在此時此地,人才能真正地孤獨,不管是在無人的海岸或是擁擠喧囂的街上,明明白白地活著,面對無盡的時間長河,這才是真正的宗教情操。
陽光從雲中的縫隙灑在太平洋上,細細碎碎的波浪上漂浮著黃金般的光點。
二○○○年一月二日
走著。
就只是行走。在防風林裡野草像地毯般覆蓋著土地,林子長著一種薔薇科的小灌木,你走過時它總是勾著你的衣服褲子,你可以感覺到它固執地防衛著這塊土地。
就是在這沒有人煙的林子裡,你仍然可以發現人類遺留在這?的保麗龍餐具、鞋子、衣服,人類的行動是多麼地慌亂,在這塊土地上行走就如逃難似的,他到底是被什麼東西追趕啊!
起風了。
二○○○年一月三日
狂暴的東北季風搖撼木麻黃林子,所有的植物全部放下存在的傲氣,把身體交給無情的風雨,那種力量是絕對毫不留情的,在生活的艱難中,這裡的土地仍是生氣盎然,物種在氣候的有限條件下維持著奇妙的平衡。
人類也在這塊土地上掙扎地活下來,就如遍地的野花一般。
「第一位知覺到這片海岸的美的那個人是誰?當時什麼事發生了?」一位詩人如是問。
美,可曾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一個詩人的眼光又和一位為營生而奔波的人有何不同?詩人也有一個有待填飽的肚子啊!
風雨在傍晚停了,四處散發淡淡的青草香;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靜靜地坐在石墩上。
二○○○人一月五日
一位年輕的男孩子在海岸的礫子上坐了一天,無語。
二○○○年一月六日
他(她?)蹲在山徑旁吹氣球,直到把氣球脹破,再拿另一個氣球,重覆同樣的動作。地上滿滿都是吹破的氣球。你走過他的身邊可以感受到怨恨與暴力。
暴力就如一只點燃引信的炸彈,在人群的手中傳遞著,像賓果遊戲一般,尋找下一個犧牲者。
夜無聲無息地來到,在海岸生活的那群,談話仍不停地繼續著。
二○○○年一月十日
一只絨布玩具熊
一段鯨魚的骨頭
幾根附著牡蠣殼的尼龍繩
一隻生鏽的長鐵釘
一把半掩埋在沙灘的開山刀
一具破爛的電子遊樂器
一只使用過的保險套
一個山豬的頭骨
一堆保力達的碎玻璃
一叢不知名的野草在沙岸邊奮力地蔓延 在這個海岸你可以讀到許多的故事,經過海水的漂洗 ,陽光的晾曬,帶鹹味海風的吹彿,這些故事就如化石一 般地躺在沙灘上,不帶一絲情緒。
二○○○年一月十二日
你可以永無止盡地坐著,今天的大海藍得嚇人。
二○○○年一月十四日
夜晚的月亮就像一只玻璃般,緩緩地駛向中央山脈的另一邊。
木麻黃的葉子完全把月光吸收了,所以呈現出墨黑色 ,地上野草因為喪失水份而反射出銀白色的月光,不遠處有三個全副武裝的海防軍人,他們要在此守夜,直到凌晨。
月亮落下之後,繁星顯得明亮許多。
二○○○年一月十五日
他在沙地上挖一個小坑,把一只生鐵鍋放在上面,再注入些許清水,還有一把小種的水芙蓉,於是乾燥的沙地突然豐潤起來,就因為這一池小小的湖水。
小狗也來湖邊喝水。
二○○○年一月十六日
遠處的山巒有雲灑下的光影,雖然有千億年的歲月了 ,看起來還是如此傑傲不馴;一群德魯固族的孩子來到海岸嘻戲,年紀最大的有十二、三歲,小的大約只有三、四歲,他們混身散發出狂野的氣息。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存磨鍊,使他們漩渦中的長者失去如此的銳氣?
躺在滾燙的沙地上,背上的酸痛得到安慰。
二○○○年一月十八日
大陸冷氣團從北方而來,氣象局發佈低溫特報,三角形的戰旗在風中狂舞。
海岸無人。
(溫夢威╱一九六三生於新竹,台北師專畢業,曾任美術教師,從事創作多年,現定居花蓮。)